隨時隨地拿出手機查看天氣,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常態——溫度精確到每小時,濕度、風力、降水概率等詳細羅列,強對流、大霧天氣、寒潮降溫等預警信息也能及時掌握。這背後,是我國氣象事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曆程。
衛星高懸 “天有可測風雲”
今年6月初,風雲四號B星成功發射。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係列衛星的首發業務星,風雲四號B星將與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協同組網觀測。
“風雲四號B星作為業務衛星,各項性能指標要求更高。”中國航天万博官网下载集團八院風雲四號衛星係統總設計師董瑤海說,B星在A星每5分鍾對我國及周邊區域成像1次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百萬平方公裏區域1分鍾級連續觀測成像。
先進技術加持,讓風雲四號B星得以實現高頻率、高精度、高靈敏。
“這將幫助預報員更靈活地觀察台風、暴雨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也讓短時強降水、颮線、雷暴等小尺度、短生命史、破壞性大的強對流天氣更容易被識別和捕捉。”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張誌清說。
1970年,我國開始獨立自主研製風雲衛星。50多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奮鬥之路。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家族”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成為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製的值班衛星。風雲氣象衛星正持續為118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產品和服務。
“風雲”高懸,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全麵觀測 深度融入各領域
除“正在服役”的極軌氣象衛星、靜止氣象衛星進行空間觀測外,經過70多年努力,我國氣象觀測係統從以地麵人工觀測為主發展到“地—空—天”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網。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氣象台站隻有101個,難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氣象儀器設備簡陋,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氣象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全國僅600多人……
據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副司長裴翀介紹,目前我國有國家級地麵觀測站10920個,構成了陸地平均29公裏空間分辨率的基本氣象要素觀測網,對天氣、氣候監測和預報起支撐作用。同時,現有12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實現了高空秒級數據連續探測,224部新一代天氣雷達投入業務運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各行各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專業化、多樣化,“+氣象”應運而生。
在安徽,氣象部門為全省26個風電項目提供氣象資料統計分析等服務;在江蘇,“智慧交通氣象2。0”實現高密度連續觀測,解決道路暗冰、團霧監測、少站點道路天氣觀測等難點。
“放眼全國,我們已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係統。多地建立了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公眾可以通過電視、廣播、手機短信、社交媒體等渠道第一時間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我們還在農村建立了氣象預警大喇叭、氣象信息員隊伍,努力推進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到村到戶到人。”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王誌華說。
精準預報 智慧服務百姓生活
2020年夏天,安徽巢湖防汛形勢危急。氣象部門投入國家級高時空分辨率預報產品、流域水文氣象實時預報產品等進駐防洪一線,為“巢湖保衛戰”打出提前量。
近年來,氣象預報準確率穩步提升。數據顯示,目前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38分鍾,台風路徑預報24小時誤差減小到65公裏。
氣象服務也不再局限於預報氣溫、風和降水,而是將氣象與生活方方麵麵相結合,衍生出穿衣指數、晨練指數、護膚指數、洗車指數、花粉過敏指數等公眾氣象服務產品。
在福建有星空預報,在吉林有霧凇預報,在黃山有雲海預報,在新疆昭蘇縣有彩虹預報……
以前,人們獲取的氣象信息有限,隻能守在廣播、電視前仔細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現在,人們可獲取的氣象產品琳琅滿目。公眾可以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當前所處位置、即將去往地點是什麼樣的天氣,還可以知道未來一小時或幾小時包括降雨量、氣溫和濕度等要素的變化。
知冷暖、伴出行、惠生活,“風雲”激蕩,更加智慧的氣象服務將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